海南小姬蛙。 (杨剑焕供图)
海南拟髭蟾。(资料图)
海南湍蛙。(资料图)
鹦哥岭树蛙。(资料图)
海南日报记者 孙慧 实习生 焦晴
铁锈般褐色的外表,灵活的四爪,娇小到只有23毫米大小的身躯,它们有时紧紧趴在岩石上,或者长时间蹲在枯枝树叶间,伺机捕捉猎物。在生机勃勃,让人眼花缭乱的自然界中,人们实在难以察觉到这种小动物的存在。这就是近期刚被科研团队在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地区发现的“新朋友”——海南小姬蛙。
海南小姬蛙是如何被发现的?它有着什么样的习性?人类应该如何保护这种小动物? 2021年3月18日,海南日报记者专访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高级自然保育主任杨剑焕,了解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发现海南小姬蛙的故事,解开这位雨林“新朋友”的神秘面纱。
种源
2012年就曾发现
误认为德力小姬蛙
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科研团队,对于大多爱好自然的朋友而言并不陌生。作为一个推广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公益机构,该机构科研团队常年穿梭在海南、广东、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地区的山野森林和湿地海湾,致力于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海南小姬蛙最早于2012年就曾被发现,只是当时我们把它当成了小姬蛙属中记录最广泛的德力小姬蛙。”杨剑焕说,2012年,他和团队来海南进行野外调查时,就曾在鹦哥岭地区发现该物种。后来,科研团队到尖峰岭、俄贤岭等热带雨林地区进行调研时留意到,这种小姬蛙的形态其实与产地远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德力小姬蛙有所不同。
紧接着,科研团队采集标本,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证据分析,确认这种小姬蛙是海南岛特有新种。“德力小姬蛙的体型比海南小姬蛙更为娇小,最大只有20毫米,德力小姬蛙身上有几条明显的黑色条纹和斑纹,而海南小姬蛙没有,这是他们形态上的区别。”杨剑焕说。
习性
与一般蛙类叫声不同
喜食蚂蚁和小昆虫
据介绍,嘉道理中国保育科研团队采集了海南小姬蛙雄性在自然界中求繁殖的声音。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小动物的叫声听起来更类似于蟋蟀一样细小尖长的声音,与我们认为的蛙类“呱呱”的叫声不同。在娇小的海南小姬蛙身上,还有很多神秘的习性亟待揭秘。
杨剑焕介绍,目前科研团队调研发现,海南小姬蛙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在俄贤岭、尖峰岭、鹦哥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境内的佳西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区都发现过海南小姬蛙的踪迹。海南小姬蛙出没的地点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都有。“比如在海拔仅有160米的山区村边的荒废水田,到海拔高达1470米的森林间的积水坑中,都有发现它们的身影。”杨剑焕说。
海南小姬蛙常栖息于水田、水坑附近的泥窝、土坑或草丛中,喜食白蚁、小昆虫等生物。虽然海南小姬蛙的活动分布范围看起来很广泛,但实际上人类在日常生活里并不容易看到它们。“在雨季时期,通常是一场滂沱大雨后,海南小姬蛙会聚集在森林间的积水坑,或者村边荒芜的水田中,这时候雄性海南小姬蛙会以长而高音的鸣唱声吸引异性。人类这时才能循着声音找到它们的踪影。”杨剑焕说。
保护
减少使用污染物
就是对其最大保护
杨剑焕介绍,除了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嘉道理的科研团队还在保护区以外的低海拔适宜生存环境中找到海南小姬蛙。这些在保护区外的海南小姬蛙种群正面临着因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栖息地丧失和污染等问题。因此,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科研团队认为海南小姬蛙应属易危物种。
“海南小姬蛙相对于其他蛙类,对人类行为活动会更为敏感。”杨剑焕说,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海南小姬蛙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是自然保护区外的海南小姬蛙可能与人类的活动区域有重叠,会受到人类行为干扰。希望当地居民在一些农作物种植区、溪流区域尽量少使用农药等污染物,这样减少对湿地、溪流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海南小姬蛙,以及其他的两栖动物、水生生物也是一种保护。
据介绍,小姬蛙属动物分布十分广泛,目前已记载于印度东北部、中国南部、东南亚大陆和印尼苏门答腊岛。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