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英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比较重视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豆科、蕨类)、《中国土农药志》、《中国经济植物志》、《中国药用植物志》、《河北中草药手册》、《江西中草药手册》、《广州中草药手册》、《云南中草药手册》、《西藏常用中草药》、《青藏高原药物图鉴》等各地区的中药志书、手册相继出版。在这些著作中, 都附有大量的黑白线条或彩色的植物科学画, 图文并茂,扩大了读者的阅读空间和欣赏乐趣。
1959年,《中国植物志》开始编写, 此书是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 80年的工作积累, 45年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 实现了中国四代植物学家的夙愿。这套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中国科学院及省部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84项,全国优秀科技书奖一等奖1项。中国继《中国植物志》开始编写之后, 王文采院士主持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开始编写, 并率先完成, 全书共7册, 附图9109幅。书中的图版使用真实可靠, 科学性强, 完全可以代替中国以前所出版的各类图鉴,在1987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此外, 《广州植物志》、《海南植物志》、《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江苏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秦岭植物志》、《湖北植物志》、《广西植物志》、《贵州植物志》和《贵州经济植物志》、《浙江药用植物志》、《中国树木志》、《东北草本植物志》、《新疆药用植物志》、《中国药用植物志》、《中国苔藓属志》、《北京植物志》、《西藏植物志》、《内蒙古植物志》和《河北植物志》等地方植物志书, 还有经济植物领域的《中国饲料植物图谱》、《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国土农药志》等也陆续出版。在以上各地方志书等著作内, 都附有大量的科学插图, 图文结合, 提高了阅读和鉴赏效果。1980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与日本合作出版的《原色中国本草图鉴》全书共25册, 彩图5000幅, 冯晋庸、许春泉、陈月明、邓盈丰和曾孝濂等植物科学绘画专家参加了绘图。
傅立国等(1996–)主编的《中国高等植物》, 全书13卷, 收录国内高等植物17000多种, 每种都附有绘制的植物科学插图和地理分布图。
以上这些著作是国内外植物学家研究地区植物、开展自然保护、植物引种驯化以及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宝贵文献资料, 其中植物科学绘图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 植物科学绘画为中国的植物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5年,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组织召开第一届绘图工作会议。1983和1987年, 中国植物学会组织召开全国第二届和第三届植物科学绘画学术交流会议。1980年, 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等部门在北京联合举办全国第一届植物科学绘画展览; 1987年在广州举办第二届全国植物科学画展览。通过这些活动, 中国的植物科学绘图工作者得到广泛的交流。1981年在悉尼召开的第13届国际植物学会议期间, 首次举办了“中国植物科学绘画展览”, 全国有17个单位参展, 展出43位植物科学绘画工作者的100幅作品, 受到世界诸多科学家的普遍欢迎和好评。1982年应美国生物地理温带植物区系讨论会邀请, 中国的植物科学绘画在美国的密苏里展出3个月, 受到很多专家和观众的赞誉和瞩目。
王文采研究员、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有花植物分类学家。1950年经过胡先骕先生引荐,调入当时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他从事植物学研究50多年来,一直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和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而且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尊崇。他主要对被子植物的一些重要的大类群,如毛茛科、苦苣苔科、紫草科等进行了深入的分类学与系统学研究,共发现20个新属, 540个新种,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为建立自然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提供了重要证据。在深入研究许多植物现代地理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植物区系中的16个间断分布式样,根据对我国96个科植物分布区的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分布式样和3条迁移路线,并提出了 “我国云贵高原一带可能是被子植物的发展早期在此形成了发展中心”的论断,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植物区系的认识。先生所主持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和《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植物图鉴著作,为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我国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植物学科研和教学的不可缺少的参考书,受到国内外植物学界同行的一致认可,荣获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还获得了中科院等部门多项奖励。
王文采院士共发表论文100多篇,著作10部。作为《中国植物志》的主要编写者,于2009年再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王先生编写的专著《中国楼梯草属植物》一书正式出版,此书是依照《中国植物志》的规格和体例,对中国楼梯草属植物的第四次修订,共描述了280种楼梯草,其中的274种都配有科学绘画的插图。2008年受到习主席对工作的访问。王先生业余喜爱音乐、书法和绘画。最难得的是王先生自学习植物分类学至今,对所研究过的植物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记录。在对植物科学绘画的发展方面,王先生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建议挽留和引进人才。
冯钟元(1917–), 江苏宜兴人。幼承家学, 受其父冯澄如的影响, 曾学习并进修生物绘画。对中外植物科学绘图作品进行过多年细心研究, 绘画手法别具一格。1936年入静生生物调查所任临时绘图员;1937年,在广州中山大学理学院植物研究所,任技士(绘图员);1937-1940年,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云南静生生物调查分所,绘图员;1340-1951年,在南京大学生物系,任技师(绘图员);1952年,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工作,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曾参加《中国植物志》第22,35(2),43(2)、47(1)、53(3)、59(1)、60(2)等卷册的部分绘图工作;陈义著的《普通生物学》、《普通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的全部绘图工作;耿以礼著:《中国禾本科植物属志》、《中国禾本科植物主要图说》的部分绘图工作;侯宽昭主编:《广州植物志》部分绘图工作。冯钟元的绘画作品大都用小钢笔进行绘制, 以线条的粗、细、刚、柔为主要表现形式, 所出效果变化丰富, 刚劲有力, 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张荣厚(1911–1975), 1949年在静生生物调查所绘图, 1950年任植物研究所绘图室专职绘图员。他绘图也较善用小毛笔, 描绘出的线条具有挺秀清新的艺术魅力。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和《中国植物志》等书中所画的诸多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等图版的科学内容丰富,画面分布均匀,充实完美。绘画手法新颖, 把线条进行巧妙地组合运用。所描绘出的植株自然完美, 质感较强,尤其对松科中球果的描绘, 以独特的线条组合, 融入西洋素描之明暗变化关系, 描绘真实自然, 细腻美观, 立体感较强。画面所用线条变化多端, 虚实结合, 在研究科学内容的同时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刘春荣(1910–1991), 山东省寿光县人, 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植物绘图技术员。先后为《中国植物志》第11卷(莎草科)、第75卷(菊科)、第68卷(玄参科)、第65和66卷(唇形科)、第15卷(百合科)等绘制大量图版。她的绘画方法独具匠心, 擅长使用小毛笔绘图。所绘制的图版构图丰满, 用笔柔软精炼,圆润细致, 解剖清晰。图版的内容丰富,科学准确, 形象逼真, 立体自然。充分地展现出刘春荣深厚的美学功底和独特的绘画技法。在彩色图方面, 也独具功力, 用色深沉老练, 并富有装饰风趣,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冯晋庸(1925–), 江苏宜兴人, 自幼喜爱绘画。1946年江南美术专科学校毕业,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教授。先后在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科学绘画工作。早年受到冯澄如的精心培养, 刻苦勤奋, 对植物科学绘图工作细心钻研, 为《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著作绘制了大量图版。他所绘制的作品,画面造型美观, 布局协调,线条简洁多变,描绘较细微、准确, 表现生动自然, 深有艺术趣味。绘画手法是中国传统的白描, 结合简洁的钢笔线条, 进行衬阴, 立体感较强, 使画面植物的各部结构很清晰, 科学内容表达较丰富,所绘画的植物形态自然, 感觉跃然眼前。其代表作是茶花图, 1965年刊登于《植物分类学报》, 曾在国内外的展览会上受到赞誉。
郭木森(1940—),北京人。1958年参加冯晋庸先生培训的一批植物科学画班的学生。后经过陈邦杰教授的指导,一直从事苔藓植物的科学绘画工作。也是中科院植物所唯一的一位专门绘画苔藓植物的科学绘画家。苔藓植物是一群适生于阴湿环境中、小型的多细胞的绿色植物。简单的种类,与藻类相似,成扁平的叶状体。比较高级的种类,植物体已有假根和类似茎、叶的分化。植物体的内部构造简单,假根是由单细胞或由1列细胞所组成,无中柱,只在较高级的种类中,有类似输导组织的细胞群。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在对其进行科学绘画也是一项比较麻烦的工作。绘画始终必须借助于放大镜或显微镜的观察,来完成对整株植物和具重要科学研究部位的绘制。尤其对苔藓植物的生殖器官和主要细胞部分的描绘,必须借助于显微镜的观察来进行绘画,有的细胞要放大到几百倍。
曾孝濂(1939–),在老一辈科学绘画家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位较有天赋的植物绘画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云南省著名画家。一直从事以植物与动物为中心的生态艺术绘画,寻找科学与艺术的结合。40多年的科研、艺术生涯,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曾先后为50余部科学著作绘制插图, 总数达2000多幅。他所绘制的植物科学绘画科学性较强, 艺术手法别致。其绘画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且多次获奖,部分作品送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展出。1992年和1998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雉鸡》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0年赴台北国际生态艺术展,有6幅作品参展,在国内外出版多种个人画册成专辑,其中1997年在日本出版了《云南百鸟图画集》和《曾孝濂药用植物画》册页。他应约为中国国家邮政总局设计邮票《杜鹃花》、《杉树》、《苏铁》、《君子兰》等套,均获得好评。
冯钟元、张荣厚、刘春荣、冯晋庸、郭木森和曾孝濂6位前辈植物绘画家, 代表了中国近、现代植物科学绘画的特色技术和人才。中国现代时期的植物科学绘画, 在前辈绘画家的启迪下, 形成很多不同特色的绘画技法, 主要特点是绘图工具的使用和表现技法的应用。绘图工具主要是小毛笔和小钢笔两种。用小毛笔绘出的图版线条圆润, 流畅, 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特色。他们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 真实、精确地描绘出丰富的科学内容。在植物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中, 逐渐达到并超过了国际水平, 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中国诸多植物研究工作者在国际很多著名期刊和杂志内所发表的文章之中, 经常附有精彩的植物科学绘画作品。这充分表明, 中国植物科学绘画的历史发展虽曲折而漫长, 但绘画技术和方法已逐渐成熟,并独具民族特色。所绘作品内容丰富、真实自然、科学严谨。绘画手法多样化, 表现更加细腻清晰自然精美、简洁流畅。
中国的植物科学绘画发展至今,对绘画人才的正式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29年, 冯澄如以主要传授予家人的方式, 培养了五弟冯展如, 长子冯钟元, 外甥蒋杏生、蒋杏墙、宗维城等第一批生物绘图人才。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后, 分别举荐到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系、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和中央大学园艺系等机构, 从事专业绘图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1943年, 冯澄如在江苏宜兴创办“江南美术专科学校”, 培养了冯晋庸、冯钟琪、冯明华、彭炳元、余鹤松、许春泉、许履中、邵芾棠、史渭清和蒋祖德等20多位新中国生物绘画的骨干力量,分别为中国植物学研究、海洋生物、中草药、医学等领域内从事绘图工作, 他们的成就都非常卓著。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由于社会动荡不安, 生活和工作条件也都极为艰难, 植物科学画的相关著作也寥寥无几。一直到解放战争后期至新中国建立之前, 全国从事植物科学绘画的工作人员只有冯钟元、冯晋庸和刘春荣等几个人, 中国植物科学画的发展逐渐进入低谷。
第三个阶段是1958年, 冯晋庸、刘春荣和张荣厚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举办“植物科学画训练班”, 为《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和各地方志书等著作的编写, 培养了20多名学生, 如吴彰桦、陆桂兰、陈荣道、冀朝祯、王金凤、赵宝恒、郭木森、张泰利、蔡淑琴、张春芳等, 还有其他单位派来进修的学员, 遍及到全国各地, 并且都已经成为骨干力量。此时, 从事植物科学绘画工作者的队伍不断扩大,逐渐从低谷走向繁荣发展。后来,继北京植物所举办训练班之后, 华南、昆明、南京、广西等植物所也举办了科学绘画培训班, 培养了很多科学绘画人才。有些自学和经过科学画技术培训后的人才, 又回到当地的艺术院校进行短期培训, 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绘画专业水平, 他们对中国植物科学绘画事业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分子植物学的诞生和兴起,中国植物分类学的繁荣时代逐渐远去。目前的植物分类学研究工作是植物种类的修订、新类群和新种的研究发表等工作。中国植物科学画自19世纪末形成之后,逐渐的培养人才并产生了很多新的植物科学绘画方法,在经历了大的植物科学研究的浪潮逐渐发展至今,又走向了低谷,现在已面临濒危。
图2:各地方植物志
图3:《中国高等植物》书影
图4:王文采院士
图5:冯钟元先生
图6:张荣厚先生
图7:刘春荣先生
图8:冯晋庸先生
图9:郭木森先生
图10:曾孝廉先生
图11:1983年的中国植物科学绘画交流会
作者简介:孙英宝,中国第四代植物科学绘画师;自然与生命教育研究创新者;自然科普美育创新与践行者;浙江大学特聘客座讲师;青海省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自然与实践教育分会专家组成员;世中联体育健康产业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从事植物形态学与科学绘画研究工作26年,所解剖与绘制的植物近1万种,对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存智慧,有较深入而独特的认知与解析。在国内核心与专业期刊发表文章14篇;参加和主编植物科学与自然教育著作30部。创建与实践了自然教育基地内容与活动体系、自然教育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编著出版了《植物科学绘画,从入门到精通》教材并建立学科教学体系;编著出版了《植物科学绘画+自然教学法之基础篇》与《植物科学绘画+自然教学法之蔷薇三姐妹》教材并建立教师培训教学体系;创立认知与解读自然的有效方式——自然笔记并建立培训体系;创新实践并推广了科学与艺术自然教育形式与内容,以及自然科普美育文化系统与内容的建设方式。提倡并引导大家用“一支画笔去认知、记录与解读自然”。立于生命平等的角度,引领大家走进自然、认知自然、研究自然、学习自然、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并以自然笔记的形式去记录自然。倡导以自然天地为学堂,万物为师、动植物为友,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去进行自然教育,培养独特而有灵性的健康生命。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