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保护理论 > 心得体会

大熊猫并非是处于“演化尽头”的孑遗物种

媒体:原创  作者:陶思明
专业号:陶思明 2023/7/3 10:34:00

大熊猫在分类上属于食肉目动物,至今仍保留着典型肉食动物消化系统的特征,但这个物种在食性上却特化为以竹为生,并由此导致在形态、行为、生理、遗传等方面的一系列适应性转变。因此,大熊猫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理想模型物种。围绕大熊猫食性转换及对竹子的适应,科学家从形态、行为、生理、遗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进化生物学研究;在保护生物学方面,有关大熊猫濒危机制、进化潜力、保护管理及其成效评估等研究也层出不穷。

据研究,可能在距今约200万年前,小种大熊猫就已在食性上特化为以竹为生。由于纤维含量高,竹子对大熊猫而言无疑是一种低营养质量的食物。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大熊猫前肢桡侧籽骨膨大形成了“伪拇指”,便于在采食时抓握竹枝;膨大的颧弓上附着有发达的咀嚼肌肉,以适应咬切、咀嚼、加工食物。由于对竹子的消化利用率很低,为了满足日常生活中对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大熊猫发展出大量采食并让食物快速通过消化肠道的觅食对策。对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的研究表明,成年大熊猫在摄食竹叶的季节,每天可摄入竹叶10公斤,约为体重的10%;在摄食竹笋的季节,每天摄食最高可达38公斤,约为体重的40%。由此观之,大熊猫可谓真正的“吃货”。

为适应大量摄食,野生大熊猫一天中50%以上的时间都在采食竹子,昼夜不停,基本上处在“吃了睡、睡了吃”的状态。卧龙自然保护区里的大熊猫每天移动的直线距离不长,多在500米之内,常年生活在4—6平方公里的区域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熊猫一些高耗能的器官(如大脑、肝脏和肾脏等)显著缩小,肠道内微生物可辅助消化部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对以竹为生的生活方式的适应。

野生动物种群普遍都发展出了避免近亲繁殖的机制,以确保物种的长期生存与进化潜力。然而,与大多数兽类“偏雄扩散”不同的是,野生大熊猫种群表现出“偏雌扩散”模式,即雌性亚成体从种群中扩散出去。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与人类社会的“嫁女”相似,但不同的是,大熊猫雌性亚成体出现扩散时并未达到性成熟阶段。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大熊猫“偏雌扩散”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对育幼洞穴及食物资源的竞争有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大熊猫分布的岷山和邛崃山系曾发生主食竹大面积开花枯死的现象,引发人们对大熊猫未来命运的担忧,出现了大熊猫已走入“进化死胡同”的悲观论调。然而,我国科学家的系列研究表明,大熊猫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已对竹子这种特殊食物产生了一系列功能适应,野生大熊猫仍然具有较高的繁殖率和潜在的种群增长率,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也表明这个物种仍具有较高的进化潜力。大熊猫并非是处于“演化尽头”的孑遗物种。

摘编自“大熊猫:可爱背后的生物学密码”,原载《人民日报》,作者 张泽钧。


321

 

阅读 1995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