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疫情防控评论 > 热点评论

回望疫情下的两年,中国人都过得怎样?

媒体:澎湃新闻湃客频道  作者:赵鹿鸣
专业号:孙莹 2021/12/31 16:10:21

2019年12月31日,兴奋地向本世纪第二个年代挥手告别的人们未曾想到,下一个十年的开始,会变得如此特殊。

人们的新年愿望通常与健康有关。但事与愿违是2020年后的生活常态。席卷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影响人类约两年之久。

回望疫情下的两年,中国人都过得怎样?

向2700多位天南海北的国人提问,可以汇成一本阴霾与阳光并行的简史:讲述了人们如何抗击并与这场流行病相处。以及归根结底,疫情究竟如何影响了我们。

| 相比疫情初期,全国人民的心态显“佛系”

抗疫,也是一场心理战。把当下全国人民的疫情生活心态绘成一张情绪地图,会发现同比消极情绪,以平静、自信、鼓舞为代表的积极情绪成了主角。

其中,湖南、重庆与黑龙江居民的积极情绪整体更高。迎接接下来的抗疫挑战,他们觉得问题不大。

年关将至。有区域性疫情的地区,心态需要时间平复。在疫情出现抬头的陕西,人们的积极情绪已处于全国低谷。当不确定性弥漫,焦虑与心烦难以避免,这是心态调适的必经过程。

不过,相比疫情初期,全国人民的心态已经好了不少。对比我们在2020年1月的调查,无论是消极情绪还是积极情绪,相符程度都出现了明显下滑。

不悲、也不喜,这也许是面对疫情形成的集体“佛系”态度。常态化的疫情,学会用平常心来看待。至少“自信”这件事,人们还是将它排在了第一位。

 

| 七成人觉得疫情下的日子过得更快了

情绪的变化与生活计划有关。当健康码等新兴媒介成为疫情时代的身份隐喻,人们需要在红、黄、绿的色彩更替里,中断或更新自己的作息与安排。

回望疫情中最受耽误的事情,“旅游”被超过85%的受访者选择。出游最好选周边、跨省游需慎重,在全国人民对政策的严格遵循中,欣赏大美河山的优先级需要往后缓缓。

探亲、求职、恋爱等事项,也可能借助两台设备的视频连线,在远端完成。摄像头作为使用更为高频的工具,拍下了生活瞬间,也记录了人类在疫情时代的数字生命历程。

当情绪和生活计划全面调整,人们对时间流逝的集体感知可能会大不一样。

相比疫情前(2019年)的时光,约七成人觉得时间过得更快了。“稀里糊涂地过着,两年就快要过去。”这也是许多人调侃疫情“偷走”了我们约两年的原因——疫情似乎只是前段时间的事,但我们已经与它相处了良久。

不过,有人感到“光阴似箭”,也有人觉得“度日如年”。不到两成人的时间感知与前面相反,他们觉得疫情下的日子过得更慢了:想做的事情暂时没法做,等待让时间变得漫长。

| 来自就业、物价与医疗的生活压力增加

抗疫的生活常态化,难以避免的结果是影响经济。新增病例让人揪心,但生活要关心的不止于此。

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来,闭店者众多。一些人突然面临着来自贷款、租金与货物折损的经济压力。开火锅店的方群是其中之一:“当时现金都拿去备货,迎战春节。但后面的结果和其他人一样,我们损失不少。”

近两年,每个家庭中的深层压力尽显。实体经济的振兴与萎缩并存、就业景气尚需提升,人们对物价的感知也更为敏感。来自养育与健康的花费,开始在中国人的钱包规划里,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方群最近的观察是:“感觉这两年,人们花钱更谨慎了。”

归根结底,是收入这件具体的事。民营经济的从业者,对此有更多感悟:约四成人汇报了收入同比疫情前的减少。而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工作,收入两年未变者是多数。当总体收入未能看涨,人们需要为疫情下的生计,花费更多的心思。

展望未来的整体经济与自我发展,各职业群体都对未来保持乐观。但人们对整体经济的乐观度,略高于对自身发展的评估——都坚信国家会越来越好,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能不能跟上,部分人有所犹豫。

其中,来自学生与外资企业的受访者,在两个方向的乐观度上,相对最低。尚在象牙塔的大学生,在后疫情时代的择业观变了不少。

根据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等机构组织的历时性调查,同比2015年的结果,疫情后大学生对体制内就业的青睐,出现了明显上升(从33.6%到46.9%)。

彭阳对此深有感触。从东部某顶尖高校毕业的他,在今年的求职季,斩获了三个互联网行业的offer(工作机会),但他仍在计划接下某西南地区选调生的机会。

尽管两者的薪资待遇“非常大”,但“疫情后的经济环境变化也挺明显的”。彭阳坦言:“我想更多地关注职业的稳定度。”,这也许能抵御社会阶层下降的风险。

| 四成人认为疫情基本结束要两年以上

生死不是努力生活的母题,彼此牵挂才是。问及面对疫情,人们害怕的究竟是什么,同约两年前的调研结果一样,害怕“传染给家人”在各个成年的年龄段中一直位列第一。而随着新冠疫苗的问世、人类对病毒的认识加深,对疫情造成自身死亡的恐惧已经明显减弱。

显著上升的因素,是害怕其“影响工作生活”。生活的随时中断与继续,与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人们的决策倾向于保守,顾虑于疫情带来的次生社会风险。

人们还在重复去年提出的问题,疫情什么时候会基本结束?回望2020年1月的调研,近96%的人猜错了答案。新的答案很难确定,但酝酿着向好的态势。张文宏认为:“这将是最后一个寒冷的冬季。”

苦尽甘来。人们继而重新怀揣希望。有21.8%的受访者相信生活会在一年内恢复不用戴口罩的日常。但仍有超过四成人重新认为,疫情迎来基本结束,恐怕还要两年以上。

无论疫情如何发起挑战,人们总会筹备节气与迁徙。尤其是在去年“原地过年”后,在外务工的人,想为今年的返乡过年做好周全准备。健康码、核酸记录……数字化身份的仔细检查,组成了当下“一路顺风”祝福背后的新意涵。

调研显示,选择从外地回家的比例同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其中,去年“就地过年”的人,今年有一半计划回家了。筹备的人群中,不乏连续两年未能返乡的游子。

漂泊或是固定,疫情下的两年,人们感慨万千。一方面是总结生活不易:“辛苦”、“焦虑”、“害怕”、“迷茫”是高频词。

调访中写下的感言,将爱与韧性复述千次。如同流调信息里普通中国人的个人史,书写了生活侧面的眼泪与间歇。

“已经两年没有回南方看父母了,因为疫情防控,爱和想念只能藏心里。打算今年回妈妈家过年,但是妈妈家疫情又来了。这两年疫情,是我对父母满满的亏欠。生病的妈妈一直希望我们能回家。希望这个疫情快点结束。让我们回到以自由自在的生活。”一位长春的女生写道。

另一方面,感恩与希望相随。精准防控、动态清零的防疫策略,取得成效,也受到受访民众的高度认可,这是许多人怀揣希望的来源。

“感谢为抗疫付出的人们”、“我们的凝聚力在增强”、“身处中国的安全感”。当下生活的基本平稳,在他们眼里,来之不易。

“愿山河无恙!”

所有感言的背后,是中国人彼此关照与祝愿的网络。而关照与祝愿,是与无常抗衡的古老办法。面对2022,我们别无选择。要做的,是在冬天的时候相互珍重,在等待来年春光的前夜里,高举火把。

这两年,辛苦了。

阅读 2838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