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保护动态

【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赵瑞琳团队泛基因揭示金针菇驯化过程中基因组进化并识别菌盖颜色...

媒体:原创  作者:中国菌物学会
专业号:中国菌物学会 2024/11/20 15:29:49

【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赵瑞琳团队泛基因揭示金针菇驯化过程中基因组进化并识别菌盖颜色和菌柄长度变异基因

金针菇作为重要的食用菌之一,具有显著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其驯化过程中遗传多样性的变化和基因组演化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赵瑞琳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发表题为“Pan-genome analysis reveals genomic variations during enoki mushroom domestication, with emphasis on genetic signatures of cap color and stipe length”的文章。

该研究通过对199个野生和栽培金针菇菌株的基因组序列的群体基因组、泛基因组及基于存在/缺失变异(PAV)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全基因组关联(GWAS)等分析,揭示了金针菇在驯化过程中的基因组进化,并通过遗传转化实验验证了对菌盖颜色和菌柄长度变异发挥功能的基因。

研究表明,金针菇群体可以划分为与人工选择强度相对应的4个群体;栽培菌株的基因组较小,基因数目较少,遗传变异较低,基因表达多样性和杂合度也显著低于野生种群。进一步分析发现,驯化过程中,涉及β-内酰胺抗生素降解的基因和特定的MAPK信号通路基因发生丢失,使得栽培品种对病原菌的抗性减弱。分别通过基于PAV-GWAS、SNP-GWAS和转录组分析,识别出了与菌盖颜色和菌柄长度密切相关的四个基因,随后的遗传转化实验证实,只有基于PAV-GWAS发现的两个基因(FfB和FfD)具有相关功能。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栽培和野生金针菇种群之间的显著基因组差异,发现驯化过程中部分抗病基因的丧失,还证实了与菌盖颜色和菌柄长度相关的2个基因;并且首次证明了PAV变异在蘑菇驯化中的重要作用。上述研究成果对于蘑菇育种和进化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飞助理研究员和马新斌博士研究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赵瑞琳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及河南省重点研发等项目的资助。

图形摘要

阅读 174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