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的野生动植物救助站,管护员特古斯在饲喂马鹿。 新华社发
【生态话题】
在《野生动物保护法》启动修改之际,有媒体报道了一些法学专家的主张,其中一条建议为“对更容易引发公共卫生问题的动物(如刺猬、蝙蝠、穿山甲、蜈蚣、毒蛇等)可以考虑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允许科研利用和生态灭杀,但严禁食用”。
这样的“生态灭杀”论,出发点虽是善意,但可能引发的后果却令人担忧。对上述这些野生动物,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和严禁食用,很有必要,科研利用则应非常慎重和有限度,但“生态灭杀”是不可行的。我们应当尊重生态系统复杂的多样性和平衡调控机制,片面地以人类为中心来区分哪些物种应该保护、哪些物种要针对性地进行“生态灭杀”,不但无法给人类带来安全,还可能引发不可估量的生态灾难。
病毒与野生动物乃至生态系统共生共存
谈起病毒,人类唯恐避之不及。病毒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并深深地融入每一个生态系统,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阔的海洋为例,微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病毒种群在其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而言,同样如此。
研究显示,野生动物携带多种病毒、寄生虫和细菌,这些微生物与野生动物本身共同形成了一个个生态系统,并不断地发生着基因突变,其中有生命力的得以存活。它们几乎与寄主物种融为一体,有的为小害,有的为小益,有的则无益无害,这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同理,野生动物对大自然而言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以蛇类为例,它们既是猎捕者,又是被猎捕者,是食物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果将蛇从一个生态系统抹杀,那么一些人类疾病(例如莱姆病)的发病率会远高于现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扩张带来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再加上大量捕杀行为,现在很多蛇类正在走向灭绝。
蝙蝠虽携带多种病毒,但在哺乳动物中却是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目,约70%的种群可以吃虫。《美国科学院院报》的一项研究揭示,蝙蝠不仅能抑制害虫数量、减少农作物损失,还间接地抑制了与害虫相关的真菌以及真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仅对于玉米这一种农作物而言,蝙蝠在全球贡献的害虫抑制价值可能就超过10亿美元。在原始森林中,一些种类的蝙蝠还可以传播植物种子,甚至扮演着授粉者的关键角色。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自然界,众多动物身上都携带着各种各样的病毒,人们甚至在亚洲豹猫和中国鼬獾身上也发现了新型高变异冠状病毒,它们与野生动物共生共存。面对这样的客观自然现象,难道我们一概都要进行生态灭杀吗?
错误对待野生动物带来深刻教训
生物多样性代表着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种、遗传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丰富程度,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越来越快,现代人类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与地球过去发生的五次物种大灭绝不同,这次大灭绝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带来的。
在大自然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每一个物种都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此保持着生态平衡。比如,一只粉红椋鸟每天能捕食120~180只蝗虫,鹰和狐狸是控制草原鼠类的天然猎手,一只黄鼬一生能消灭掉数万只老鼠。大自然中的物种关系环环相扣,一旦人类基于自身喜好采取灭杀某些物种的行动,往往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大跃进”中把麻雀当作“害鸟”捕杀,把华南虎当作“害兽”捕杀,由此产生的生态问题就是深刻的教训。如今,有研究人员宣布“从穿山甲中分离出的毒株与新冠毒株相似度达99%”之后,就立即有专家建议对穿山甲进行生态灭杀——完全不顾全球仅存的八种穿山甲全已濒临灭绝,并都被列入联合国《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贸易公约》的附录Ⅰ。
就算没有灭杀,人类对待野生动物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同样严重。研究显示,人类70%的传染病主要来自其他动物,目前已经发现人兽共患病100多种。引发这些疾病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正是在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猎捕、宰杀、加工和食用过程中扩散传播的。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认识到,食用野生动物不仅给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严峻挑战,而且给公共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然而,仍有人对吃野味抱有幻想,认为通过检验检疫手段就可以降低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染概率——殊不知,检验检疫只能针对人类已知病毒进行防控,对于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大量未知病毒,检验检疫也束手无策。
尊重生命共同体,从源头上防控疫情
正如《孟子·离娄上》所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面对病毒与野生动物乃至自然界长期共生共存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将疫情的传播归罪于野生动物,更不应该打着保护生态的旗号,做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事情。
从近期出现的“生态灭杀”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普及与主流化任重道远。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和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从源头上防控野生动物可能带来的传染病疫情?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深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应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尊重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破除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功利视角和惯性思维,把地球当作一个生命共同体来对待。
二是树立行为边界,建立禁食清单并严格依法监管,在全社会建立“不吃野生动物”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只要不去干涉野生动物,减少与其频繁接触,就会大大减少野生动物身上的病毒传播到人类身上的机会。
三是划定物理边界,为野生动物留下充足的具有连通性的生存空间,包括划定自然保护地、设立生态红线、留下一些人类不去干扰的荒野等。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给它们留下生存空间,其实就是保护人类的栖息地,保护人类自己。
四是确立法治保障。我国亟待制定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强生态安全,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五是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确保人类未来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很多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不可或缺的条件。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地方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的种类和品种正在消失,而这些多样性的丧失破坏了许多农业系统对害虫、病原体和气候变化等威胁的抵御力,从而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严重风险。因此,应将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维护我国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