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保护界动态 > 科研动态

史海钩沉之朱鹮调查

媒体:大秦岭智库  作者:孙亚东
专业号:朱鹮 2020/2/12 10:55:58

一个物种的生存,很多人漠然无视;一个物种的灭绝,很多人又无助惋叹。一个物种悄无声息地繁衍,偶然间再次进入人类视野,将会是怎样的惊喜?

早前看到过一个统计,“世界上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而每小时则有3个物种灭绝”。那么,大自然中还有多少种未知的物种,又有多少即将灭绝的物种是人类未知的呢?一次偶然的巧合,又如宿命般的必然,笔者有机会管窥“东方瑰宝”朱鹮的原始调查文献,进而去揭秘朱鹮的生存和生活轨迹。

图1  陕西省朱鹮调查原始文献资料

原始文献为一本1979年10月油印本《朱鹮调查报告》和一份80年代的钢笔手写原稿《拯救东方瑰宝——朱鹮》,因所载史料并未涉密和加密,部分信息现今未见刊载,而发表的又与此文献有出入,且对挖掘野生朱鹮的原始生存状况,甚至野生动物保护、调查和研究等工作意义重大,笔者特原文摘述,以飨读者。

朱鹮,别名朱鹭、红鹤、凤头鹳,是一个古老的鸟类,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苏联东部。由于生存环境逐步恶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数量急剧减少。1960年第十二届国际鸟类保护会议上被定为“国际保护鸟”。

朱鹮是一种美丽而稀有的珍贵鸟类,“远看全身雪白,大小像雁但较瘦;近看咀长稍下曲,头部裸露处及腿均为朱红色,颈部具羽冠,幼鸟羽毛沾染烟灰色,成鸟身体具红色,咀黑而下曲,腿短和身体较粗”。国内现今查到的报道大多是,“我国1958年前调查时,数量已极少”,“近20年未见朱鹮踪迹,以为灭绝”,“后再无报道,至今(1979年)情况不明”;而在国外,朱鹮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1963年,苏联境内最后1只朱鹮在哈桑湖灭绝;1979年,朝鲜境内的朱鹮在板门店销声匿迹;1980年,日本将境内最后5只野生朱鹮捕捉,实施人工饲养和繁育,最终未成功……”这个时期,中国国内官方未见报道,那么民间有无其踪迹呢?

 

图2 《朱鹮调查报告》中的线路标识

陕西省于1979年2月至9月,“共调查省内14个县和甘肃徽县、武都”,“前后访问500余人次(开座谈会70次,个别访问90人),行程5860公里”,顺利地开展了野生朱鹮的调查。之所以进行如此声势浩大的调查,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

第一,关系到改革开放后中日友好和科学文化交流问题。1979年,日本仅存9只朱鹮(《人民中国》日文版1979年第8期)。为保存这一珍贵物种,日本1978年曾向我国提出赠送的要求,并希望到中国参加朱鹮的科学考察。

图3  《人民中国》1979年第8期

第二,关系到我国今后对此鸟的保护、管理、科研及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陕西省这次民间调查虽未看到朱鹮活体,但收获颇丰,获知了近年来出现朱鹮的诸多区域。根据群众反映情况,成果可分三种类型简述:

(一)具备朱鹮生存条件的地域:周至青化公社联庄二队、眉县小法仪公社、汉中洋县和城固等地、甘肃徽县、洛南县的古城、三要和灵口等五个公社的群众反映,“近两三年见到过朱鹮”。

(二)历史上出现过,但后来因人为因素绝迹的地域:

户县,宋村公社杨买访等二同志谈:“20多年前,红鹤在草滩寺村头大杨树上营巢,周围主要是稻田。大树被砍倒后,改成了旱地,红鹤就不见了”。玉蝉公社詹鹤龙(60余岁)说,“解放前村南几棵大杨树上落满红鹤,因而被叫做‘红鹤店’……”1958年,西北大学生物系陈服官先生曾在该县见到过一只朱鹮。

1956年,西大生物系曾在西安北郊的草滩采到过一只朱鹮,此地后因垦荒造田,已无朱鹮分布。凤县、南郑和甘肃的武都历史上都曾有朱鹮,因大树砍光,现已绝迹。

洋县贯溪公社和黄安公社、城固上道院公社,以及汉中、周至、眉县等地,由于有人枪猎鸟类,已无朱鹮和其他鸟类在树上栖息。

(三)西乡、留坝、略阳、太白等地,缺乏朱鹮的食物条件,而华县缺乏其栖息条件,现无朱鹮分布。

这份1979年定稿的调查报告和手稿弥足珍贵,既填补了一些历史空白,又对研究朱鹮栖息生存有一定的科研,还对野生动物调查研究方法等改进提出了一些实用建议,更对揭秘朱鹮纳入“政府行为”、走向“国家性全面保护”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第一,朱鹮从1958年后虽未有官方报道,但在1979年前民间也较为常见,尤其在陕西省内多县广泛分布。而不是向某些报道中说“从1958年后的近20年一直未见其踪迹”,填补了现今报道中的朱鹮生活史的空白。

图4  朱鹮调查报告》中的朱鹮分布情况统计

第二,朱鹮由1977年到1978年、甚至更早时期在秦岭北麓的长安、户县、周至等区域广泛分布,到最终于1981年5月在秦岭南坡的洋县姚家沟发现野生栖息,其生境破碎化必定经历了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对研究野生鸟类生境修复和繁衍有一定的借鉴。另外,除了洋县发现“仅存于世”的7只野生朱鹮外,别处确定没有野生栖息繁衍且尚未被人类发现的朱鹮吗?这个问题值得推敲,尚不好定论。

第三,“朱鹮故乡——洋县”的大力宣传,对保护野生鸟类朱鹮的种群繁衍生息有积极的宣传作用,并间接推动了陕西省从最初筹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到最终建立“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而更有利于朱鹮的繁衍和保护。

图6   《朱鹮调查报告》中的朱鹮原始图片

第四,《朱鹮调查报告》对本次未调查到活体朱鹮进行了细致深入地分析,“朱鹮在陕西为夏候鸟,调查存有季节的局限性”、“交通不便,此次以步行为主,未深入山区”、“无先进的照相器材,无生动的展示照片资料”等等,但难能可贵的是,既确定了陕西有野生朱鹮分布,又初步划定了其栖息活动区域。而这些详细情况,在很多资料中未刊载和体现。

第五,中国从1978年开始朱鹮调查,陕西省于1979年2月至9月开展了朱鹮调查。1979年10月,陕西省完成的《朱鹮调查报告》中记录有“洋县前湾公社队长赵德庆和群众反映‘去年树上还有过红鹤’……”。然而,1978年至1981年期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研究员”团队先后在“河北燕山、河南中条山、山西吕梁山”等地调查,1980年在甘肃天水(有群众报告发现三根朱鹮羽毛)调查无收获后,接着听到“洋县有农民报告见过朱鹮”,于1981年4月第三次到洋县,与当地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寻找,最终5月下旬发现了野生朱鹮。那么,刘荫增老师所在的调查团队前两次来洋县与陕西省调查队是一起行动的吗?朱鹮从最初被发现到纳入政府保护行为,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这些问题现今均为谜团,值得进一步探究。而庆幸的是,从这一刻开始,陕西终于又让“东方瑰宝”——朱鹮在中国大地上绽放英姿,进而拉开了拯救这一世界珍稀濒危物种的序幕。

作者介绍和文章说明:

孙亚东,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文中内容为笔者整理编写而成,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同时,由于渠道有限,如有不妥和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阅读 1401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