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保护理论 > 调查报告

守护黄河生物多样性,摸底全流域湿地水鸟“大数据”

媒体:新黄河  作者:李运恒 李睿 韩璐莹
专业号: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 2023/4/29 14:52:12

为什么要关注水鸟的分布数量和保护情况?“因为水鸟是湿地生态环境的指示类群,鸟多了能反映出这个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比较好,或者如果是湿地正处于恢复期就说明恢复得非常有成效。”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动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张正旺对新黄河记者表示,对黄河流域的保护来说,鸟类是重要的基础信息数据。

自2022年10月以来,黄河流域首次水鸟及栖息地同步调查正式启动,已经于当年10月和2023年1月组织了两次沿黄省份的同步调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秀波告诉新黄河记者,“很多发现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比如首次确认朱鹮在甘肃省境内的越冬记录;山东东平湖的青头潜鸭数量倍增等。”而根据今年1月的调查,同步调查的湿地水鸟数据扩充到约57万只。

图片

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的白琵鹭、海鸥等鸟类 马海明 摄

4月1日上午,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研讨培训会召开,新一轮的黄河流域春季鸟类迁徙季调查也同步开始。

从鸟的多少看环境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尤其是湿地保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张正旺介绍,与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湿地相比,黄河流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而在水鸟及栖息地调查方面,除了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南三门峡等少数地点之外,黄河流域大多数地区缺乏系统的水鸟及栖息地调查和数据,去年10月份之前尚未开展涵盖整个流域的系统性的水鸟调查监测。

图片

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张正旺

“对河流进行整治和保护,首先需要一些基础的信息数据,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生态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就包括对鸟类资源的保护。”张正旺解释,开展调查,首先要摸清本底,看看黄河流域这几千公里到底有多少鸟在这里分布,每年又有多少数量的鸟在此栖息。

鉴于过去对黄河流域鸟类种群资源的数据掌握较少,“这种全流域的,利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同步调查,尚属首次。”

在谈到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差异性时,张正旺介绍,最主要的不同点就是生境(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一样。长江中下游有一系列的大型湖泊湿地,除了长江干流以外,还包括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洪湖等。长江中下游湿地也是我国最大的人工和自然复合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相对长江,黄河流域湖泊较少,又包括沙漠、戈壁、草原、沼泽湿地、湖泊、人工湿地等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且沿岸的开发利用历史时间较长,鸟类的组成与长江流域的差别大。

图片

乌拉特前旗附近的黄河景观

显然,黄河中下游湿地范围比长江流域面积小,鸟类种群数量也没有长江流域多。但从鸟类迁徙看,黄河流域涵盖东亚-澳大利西亚、中亚-印度、东非-西亚三大全球候鸟迁飞区,是鸟类迁徙的重要的栖息地、繁殖地、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整个黄河流域同样有重要的湿地群,上游、中游、下游都有很多水鸟的重要栖息地,进行同步调查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张正旺介绍。

新黄河记者注意到,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起步于2004年,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中国黄渤海湿地调查)起步于2006年,相比黄河流域均提前多年。

水鸟调查,为黄河湿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生态脆弱是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在2023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黄河保护法中可以看到,生态保护与修复排在优先位置。“对黄河流域数量急剧下降或者极度濒危的野生动植物和受到严重破坏的栖息地、天然集中分布区、破碎化的典型生态系统开展保护与修复,修建迁地保护设施,建立野生动植物遗传资源基因库,进行抢救性修复。”“组织开展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定期评估生物受威胁状况以及生物多样性恢复成效。”

调查黄河流域水鸟的种类、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现状,就能掌握黄河流域重点湿地的水鸟分布与数量动态变化趋势,也能填补我国重点保护鸟类和全球受胁水鸟的保护地空缺,为黄河流域湿地与水鸟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根据统计,在黄河流域,黄河源区、上游河谷区、中游河套区及下游三角洲地区等湿地水鸟资源都非常丰富,拥有的水鸟达170多种,超过全国水鸟物种总数的一半。其中包括众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全球受胁物种。

图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秀波

自2022年10月开始,第一次黄河全流域的水鸟及栖息地同步调查展开。于秀波介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点位没有调查,但实际数量远远超过预期。”当时的水鸟调查数据约36万只,而2023年1月份的调查,水鸟数据已经增加到约57万只。

“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工作,主要是收集数据后再进行分析。”分析这个区域鸟类组成的特点、数量动态等,同时进行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年代之间的比较,以此来找出一些特别需要保护的重要物种和重要地点。“对于这些数据,将来我们要建立数据库,也要写成相应的报告,有利于保护管理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张正旺告诉新黄河记者。

根据此前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培训会上的信息披露,黄河流域水鸟有效数据约有15万条。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贾亦飞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启动的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调查将保证黄河流域鸟类有效数据不少于100万条,这些将为湿地和水鸟保护战略研究提供关键的科学数据。”

那些突破预期的新发现,是非常大的鼓舞

“1月份,在甘肃省的同步调查中,记录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朱鹮、黑鹳、红嘴白鹭等,其中朱鹮越冬种群数量为6只;黑鹳(繁殖鸟)在甘肃的越冬种群总数量高达29只,主要分布在泾河与芮河流域。”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团队负责人、教授张立勋介绍,这些调查发现都十分让人欣喜,特别是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的记录,这也是首次确认朱鹮在甘肃省境内的越冬记录。

图片

调查人员在乌梁素海观测水鸟及栖息地

于秀波也表示,黄河流域水鸟及栖息地的同步调查带来了很多超出预期的结果。在内蒙古、甘肃等地,灰鹤的预估数量远远大于原有预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的分布范围同样超出预期。“在山东的东平湖调查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的数量增长程度令人不可思议,总数量超过了1000多只。水质的改善给它们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环境,也让青头潜鸭从越冬迁徙鸟成了东平湖的‘留鸟’,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

包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刘利一直负责和参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水鸟及栖息地调查工作,大小天鹅、疣鼻天鹅等迁徙的鸟类,白琵鹭等在当地繁殖的鸟类都是他关注的重点。他介绍,首次同步调查工作开展以来,在整个过程中记录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至少有12种。“就在前不久,还发现了黑颈鹤,这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属于新纪录。”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一般生活在高原地区,“突然的发现让我觉得挺有意思,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物种,它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以及黑颈鹤的迁徙线路等方面都还值得进一步关注,也值得持续研究。”

于秀波还透露,此次4月份开启的新一轮同步调查,主要针对黄河流域春季鸟类迁徙季,7月份会继续组织夏季繁殖季的同步调查。据了解,春秋季是鸟类的迁徙季节,在重要的停歇地,主要调查目标物种包括鹤类、雁鸭类、鸻鹬类、鹭类、卷羽鹈鹕等EAAF(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关键物种。而在繁殖季主要调查目标物种包括黑颈鹤、斑头雁、普通鸬鹚、棕头鸥、遗鸥、黑嘴鸥、疣鼻天鹅、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等物种。

黄河生物多样性,一件需要持续思考的事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把黄河比喻为龙,而在内蒙古境内的黄河段就恰似“龙”脊梁,黄河大大的几字弯也在这里绵延流淌。作为黄河流域纬度最高的地方,冬天的气温能达到零下20摄氏度,对于野生动物来说,这里同样创造了区别于黄河其他流域段的生境。

图片

包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刘利在观测水鸟 李运恒 摄

“在内蒙古,有些鸟类会去农田觅食,但由于气候原因,冬天时候食物种类相对缺乏,对鸟类来说栖息地可能丧失。”刘利思考,如何在不与农业产生矛盾的情况下,保护好这些鸟类,是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他还表示,“目前国内很多专家提出,在保护鸟类以及濒危物种的时候,要把目光投向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我觉得这是很正确的。”比如在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春季的时候,当地的原生湿地并没有多少,大天鹅、小天鹅等鸟类利用农作物来做能量补给纤维是可行的。

“农业生态系统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0%,不仅具有重要的生产功能,也具有调节气候、养分循环、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固碳减排、侵蚀控制、环境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赵建宁曾表示。

什么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指所有能够提供粮食、饲料、燃料和纤维的野生与驯养动植物,还包括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支持粮食生产的大量生物,后者被称为"相关生物多样性",包括能够保持土壤肥沃、为植物授粉、净化水和空气、保持鱼类和树木健康、以及能够抗击作物与牲畜病虫害的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例如昆虫、蝙蝠、鸟类、红树林、珊瑚、海草、蚯蚓、土生菌类和土壤细菌。

如今,刘利接触水鸟及栖息地调查已经10年时间,从最初的步行、骑自行车、坐公交车,到现在组织团队协同调查,这些变化也让刘利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针对黄河流域的独有的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造成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要制定哪些针对性的政策去保护,是我们值得一直思考的问题。”

图片

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区内的疣鼻天鹅 马海明 摄

生在内蒙古,长在内蒙古,同时也是包头黄河国家湿地生态保护研究所负责人,刘利对于黄河以及水鸟也格外有感情。“把当地的生物资源尤其是湿地鸟类资源,记录好,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以科普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和活动,让更多人,特别是孩子走进自然、爱上自然,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生境遭受了破坏,就要考虑如何恢复;水位太高,就要适当调控;遇到人为的非法捕杀行为,就要加强巡护和执法;如果出现禽流感等疫病,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防控。”张正旺也表示,各个部门要一起协同来开展工作,使生境越来越好,鸟的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而对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会更加有的放矢。

新黄河记者:李运恒 见习记者李睿

编辑:韩璐莹

红树林banner

阅读 2923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