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
与 星球研究所 联合制作
猛禽
在你的心里
是什么样的
是杜甫笔下的雕
那样腾云跨风
“梢梢劲翮,肃肃逸响;杳不可追,俊无留赏”
(选自唐代杜甫的《雕赋》。图为白肩雕,学名:Aquila heliaca,摄影师@林森)
是高越眼中的鹰
那样英姿飒爽
“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
(选自五代高越的《咏鹰》。图为苍鹰,学名:Accipiter gentilis,拍摄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摄影师@和太宝)
还是李贺梦中的鸮
那样阴冷诡谲
“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
(选自唐代李贺的《相和歌辞·神弦曲》。图为领角鸮,学名:Otus lettia,拍摄于海南省儋州市,摄影师@Gin)
星球研究所认为
最准确的形容
莫过于
傲骨嶙峋,桀骜不驯
它们翱翔于万丈高空之上
是睥睨天下的王者
(翱翔在高空的普通鵟,学名:Buteo japonicus,拍摄于北京市房山区,摄影师@赵云天)
猛禽是一类肉食性鸟类的统称
在分类学上通常包含
鹰形目、隼形目和鸮形目的所有种类
常见的
金雕、苍鹰、黑鸢
红隼、仓鸮、白腹鹞
有将近100种在我国广泛分布
(请横屏观看,我国部分猛禽图鉴。猛禽属于鸟类六大生态类群之一,在分类学上的定义较为模糊,有的观点会把叫鹤目也归为其中,最广甚至可以包含雀形目伯劳科和鸦科的一些种类,这里采用的是最常见的分类方式。其中鹰形目和隼形目鸟类属于昼行性猛禽,鸮形目鸟类绝大部分都属于夜行性猛禽,只有个别例外,例如主要在白天活动的雪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张琪&@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选自唐代李白的《上李邕》)
踽踽独行在世间
天空之王的一生
注定是场腥风血雨
01
王的诞生
雏鸟出生在一个晴朗的早晨
它耷拉着无力的颈部
半闭合的眼睛
好奇地打量着周围
此时的雏鸟并不知道
迎接它的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残酷而仁慈
温暖而悲凉
这是属于王者的国度
(毛茸茸的金雕雏鸟。金雕,学名:Aquila chrysaetos。猛禽的雏鸟为晚成鸟,孵化后发育不充分,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需要留在巢内由双亲喂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第一重考验
出其不意地降临了
当亲鸟没有带回足够的食物时
激烈的竞争开始上演
(亲鸟:哺育幼鸟的成年鸟类,承担喂养和保护幼鸟成长的重要责任)
金雕的巢穴中
较大的幼鸟受到本能的驱使
不停啄击晚出生的幼鸟
吞食它们的皮肉
亲鸟甚至会将死亡的幼鸟
残忍地撕裂
喂给余下的幸存者
(金雕雌鸟正在喂食幼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种“同胞相残”的现象
在大型猛禽中并不罕见
通过种内竞争,实现“优生优育”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是大自然教给它们的第一课
(种内竞争:指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为了争夺共同资源而进行的生存竞争。通常发生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尤其是当种群密度接近环境最大容纳量时,竞争会变得更加剧烈,以抑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在亲鸟的悉心呵护下
幼鸟的羽翼渐渐丰满
锐利的眼睛
长弯刀般的嘴
一双脚爪强而有力
初显王者之风
(傲气的虎头海雕,学名:Haliaeetus pelagicus,摄影师@吴雨辰)
猛禽的眼看上去深邃如渊
主要是因为眉脊突出
能够在高速穿越树丛时
保护双眼不受伤害
(目光深邃的草原雕,学名:Aquila nipalensis,拍摄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摄影师@李艳霞)
快速移动的瞬膜
可以滋润和清洁角膜
抵御一定的强光和风沙
(张开瞬膜的白尾海雕,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拍摄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摄影师@徐永春)
眼球内的一圈环形骨片
称为巩膜骨
能防止强大的气流压力
引起眼球变形
多褶的栉膜
则负责供给眼球营养
帮助长时间注视
移动的猎物
(猛禽的眼部结构示意图,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昼行性猛禽的视网膜内
感受强光的视锥细胞多
白天的视力强
它们具有两套视凹
能够在急速飞行时
从“远视眼”转化成“近视眼”
(昼行性猛禽的视觉成像特点,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夜行性猛禽的视网膜内
感受弱光的视杆细胞多
夜晚的视力强
它们具有更立体的“双眼视觉”
搭配转动灵活的脖子
“小动静”也能看到“大视野”
(夜行性猛禽的视觉成像特点,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除了洞察秋毫的双眼
猛禽的喙也很特别
先端钩曲
基部有突出的蜡膜
体形较小的矛隼
上喙边缘有锋利的齿突
能够快速切断猎物的颈部
作为“万鹰之神”——海东青的原型
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
称颂其
“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星”
(矛隼的喙部特写。矛隼,学名:Falco rusticolus。诗句选自清代玄烨《海东青》,目前海东青的原型还存在争议,这里采用的是广泛流传的观点。隼形目一般上喙都有明显的齿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腐肉为食的秃鹫
喙坚实且锐利
可以轻松撕破大型的动物尸体
雄健的身躯令人生畏
在古代
常被喻指突兀巍峨的山峰
甚至和“龙”相提并论
(秃鹫的喙部特写。秃鹫,学名:Aegypius monachus,拍摄于山东省烟台市长岛风景区。唐代韩愈的《南山诗》中,用“或蜿若藏龙,或翼若搏鹫”来形容南山的高大壮丽。摄影师@张吉华)
囫囵吞食的蛇雕
喙的钩曲相对要小
发达的颚肌能将蛇头一口咬碎
(蛇雕的喙部特写。蛇雕,学名:Spilornis cheela,拍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摄影师@Gin)
夜间潜行的栗鸮
喙短而侧扁
可以一览无余猎物的踪迹
(栗鸮,学名:Phodilus badius,拍摄于海南省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细节图为长尾林鸮的喙部,此处仅供示意,摄影师@熊昊洋&@杨曙光)
此外
猛禽最引人注目的
就是那双四趾型的“大脚”
一般是三趾在前,一趾在后
称为离趾足
趾上有又粗又长的角质利爪
一些种类的外趾能向后反转
变成两趾朝前,两趾向后
称为半对趾足
便于捕鱼和抓牢树干
(猛禽两种趾型的对比图,绝大多数的隼形目和鹰形目是离趾足,鸮形目都是半对趾足。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不同的猛禽
脚部的变异较大
有的覆盖着粗糙的瓦状鳞
防止被尖锐的蛇牙刺破
(蛇雕的脚,瓦状鳞明显,以防止蛇咬。拍摄于广东省阳江市,摄影师@杨曙光)
有的鸟爪显著退化
便于在地面奔跑和跳动
(高山兀鹫,学名:Gyps himalayensis,脚爪明显不如其它猛禽锋利,便于进食时在地面奔跑或跳动,拍摄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摄影师@赵云天)
有的被有柔软的羽毛
能够减弱捕猎时发出的声响
(雪鸮,学名:Bubo scandiacus,脚部覆盖有厚实的羽毛,能在捕食时减弱噪声并御寒,摄影师@刘璐)
锐眼、钩喙、利爪
让长大后的幼鸟
顺利完成加冕仪式
这位新王叫嚣着
对自由的渴望在不断沸腾
终是到了离别的时刻
一只年轻的凤头蜂鹰振动双翅
告别双亲
向着远方飞去
(远飞的凤头蜂鹰,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拍摄于四川省,摄影师@何亚宁)
而属于它们的辉煌一生
才刚刚开始
02
残忍君王
离家闯荡的成鸟
失去了双亲的庇佑
需要只身面临
最残酷的自然选择
一次次的“冲锋陷阵”
一次次的“浴血奋战”
这些“孤勇者”
练就了炉火纯青的猎杀技能
(普通鵟抓鹌鹑,拍摄于河北省保定市桑园镇,摄影师@Gin)
昼行性猛禽
在白天能借助上升暖气流
翱翔在几百米的高空上
随后进行水平方向的环绕运动——盘旋
(上升暖气流:地面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暖空气流动)
我国民间的风筝
纸鸢
早期大多
都是模仿空中翱翔和盘旋的
“鹰”“鸢”“鹞”而作
(请滑动观看,翱翔的黑鸢&纸鸢。黑鸢,学名:Milvus migrans,拍摄于广东省珠海市。摄影师@杨曙光&@丁心昀)
当要飞向更远的地方
成鸟会鼓动双翼
从一个暖气团
跃迁到另一个暖气团
(昼行性猛禽常见的几种飞行模式,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掌握“制空权”的它们
会将头部横向转动超过90°
用更为准确的单眼视觉
来观察远处的猎物
为了减少提高的空气阻力
大多数昼行性猛禽
会调整身体
和头部保持直线
沿着螺旋形的方向作曲线飞行
以能够迅速接近目标
在捕食的关键时刻
它们会立即切换成
立体的双目视觉模式
由曲线飞行转变为直线飞行
猛然扑向目标
完成一次绝美的猎杀
(昼行性猛禽的常见捕猎模式图,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游隼还会在高空折起双翅
保持飞羽和身体平行
做类似自由落体的高难度动作
垂直下扑
打猎物一个措手不及
(正在垂直下扑的游隼,学名:Falco peregrinus,速度可达每小时300公里以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我国
被誉为“高原神鹰”的高山兀鹫
发现尸体后,先翱翔观察
然后“偷感十足”地落在附近窥视
确认没有危险后
才会一齐拥上
享受大餐
(围食的高山兀鹫,学名:Gyps himalayensis,拍摄于青海省玉树市,摄影师@王秉瑞)
被称作“空中渔夫”的鹗
则有另一套专属的“祖传秘籍”
它们会先迎风悬停在空中
两眼紧盯水面
一旦发现目标
便俯冲而下,伸出利爪
猛然将鱼抓起
(俯冲而下捕鱼的鹗<è>,学名:Pandion haliaetus,俗称鱼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甚至可以将整个身子
下潜到1米左右的水中
不放过任何一个“漏网之鱼”
(水下捕鱼的鹗,拍摄于甘肃省敦煌市,摄影师@谢振清)
黄昏时的空气逐渐冷却
擅长翱翔的大型猛禽
失去了上升暖气流的助力
被迫栖息下来
到了晚上
沉默了一天的鸮形目开始活跃
(红角鸮,学名:Otus sunia,拍摄于北京市国家植物园,摄影师@徐永春)
夜行性猛禽的捕猎方式相对单一
它们不需要在漆黑的夜间
飞到数百米的高空中
而是利用翅膀末端
边缘结构特殊的初级飞羽
分解附近的湍急气流
减少噪声
来无影,去无踪
是名副其实的“暗黑魅影”
(夜晚捕猎的长耳鸮,学名:Asio otus,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鸮形目的喙与脚爪
也不如其它猛禽那样强大
常常是将猎物一口吞下
大量的皮毛、骨头无法被消化
也无法通过狭窄的肠道排出
只能形成块状的“食丸”
经过食道和口腔再吐出去
(请滑动观看,长尾林鸮吐食丸&长耳鸮的食丸。长尾林鸮,学名:Strix uralensis。大部分猛禽都有“吐食丸”的习性,其中鸮形目种类会更加明显,撕开后可以看见未被消化的骨骼、羽毛等。摄影师@刘璐&@吴雨辰)
高超的捕食手法
让出走半生、颠沛流离的成鸟
驰骋沙场多年
立下赫赫战功
年轻的王者
逐渐成为了一名
残忍而威猛的君主
却时常孤独地站在枝头
它在呼唤,在等待
那个与自己共享王国的伴侣
03
新王出世
又到了一年的繁殖季
各地的王者相聚在一起
争相展示自己的魅力
挑选要共度此生的情人
昼行性猛禽的求偶方式极其高调
它们毫不掩饰地炫耀
花哨的飞行技巧
起伏式、螺旋式、摇摆式
......
一个个热情又奔放
雄性白尾鹞在空中反复上下起舞
像海面升起的浪花
(白尾鹞雄鸟,学名:Circus cyaneus,摄影师@何亚宁)
两只黑鸢在舞会上一见钟情
彼此缠绵地结伴而飞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比翼双飞的黑鸢。诗句选自两汉曹植的《送应氏二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相比之下
鸮形目的求婚仪式简单而温情
鞠躬、蹭嘴、整理羽毛
甚至献上美味的佳肴
只为求得心上人的青睐
(请横屏观看,长尾林鸮献食,图片来源@alamy)
仓鸮会温柔地亲吻对方
好似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
(浪漫“接吻”的仓鸮,学名:Tyto javanica,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黄腿渔鸮则会唱起美妙动人的歌
在沿河两岸奏响一首首旖旎的曲子
(河边的黄腿渔鸮,学名:Ketupa flavipes,拍摄于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摄影师@蔡宏杰)
绝大多数猛禽都是一夫一妻制
从相识,相爱,到相守
高贵的王者
有着令人钦佩的
忠贞与决绝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选自西汉苏武的《留别妻》。鸟类中这样的一夫一妻制并不多见)
但凡事总有例外
鬼鸮的“开放式婚姻”
大胆而新潮
为了种群能够顺利繁衍
雌雄鸟都有非常庞大的“后宫”
(鬼鸮,学名:Aegolius funereus,拍摄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乌尔其汉镇,摄影师@Gin)
新婚之后
年轻的夫妇开始修筑新家
为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做准备
猛禽抚育后代的分工相当完善
这和双亲的身体大小有关
雀鹰雄鸟的体形
往往只有雌鸟的一半
灵巧的身躯更易在树林里穿梭
肩负起供养家庭的重任
(请横屏观看,雪天守护家庭的雌雄雀鹰,学名:Accipiter nisus,左边为雄鸟,右边为雌鸟。拍摄于吉林省吉林市,摄影师@徐永春)
它会从早到晚不停地奔波
回家后将所有的“战利品”如数上交
(雄雀鹰捕食,摄影师@刘璐)
雌鸟则会从早到晚坚守在巢中
用温暖宽厚的腹部完成孵育任务
(雌雀鹰照顾雏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有“敌军”闯入家园
夫妻俩会警铃大作
竖起羽毛,张开双翅
将头部和颈部完全伸出
有时还会用力扇动两翼
脚爪向前
发出尖锐刺耳的叫声
对入侵者进行严重警告
(白尾海雕大战虎头海雕,拍摄于吉林省珲春市,摄影师@谷宝臣)
一旦威胁不起作用
它们会直线冲向“敌军”
开始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
哪怕是面对比自己大好几倍的对手
也要昂起头颅,吹响战角
毫不畏惧地英勇向前
(游隼袭击闯入领地的鹈鹕。体形和力量不占优势的游隼,凭借极快的俯冲速度突袭鹈鹕的头部,让它们在飞行中失衡而坠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毛茸茸的脑袋从壳中探出时
新的故事也将拉开帷幕
曾经的天空之王
看着刚出世的儿女
看着未来的新王
不禁热泪盈眶
当年轻的王者再次展翅高飞
一场生命的轮回也将落幕
(展翅高飞的乌雕,学名:Clanga clanga,拍摄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摄影师@李艳霞)
每年秋季
食物的短缺让许多猛禽被迫南迁
从出生到死亡
它们一生都要在路上漂泊
作为迁徙路线最长的类群之一
猛禽的迁徙距离
甚至能达到16000公里
相当于从俄罗斯的莫斯科
飞到非洲的好望角
(请横屏观看,游隼迁徙轨迹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连绵的山脉
浩瀚的水域
骤起的风暴
无时无刻都在吞噬着它们
这是生命与自然的博弈
(请滑动观看,赴山海的猛禽。摄影师@何亚宁&视觉中国&余欢)
我国的东部海岸
是许多猛禽
迁徙路途中的重要驿站
(我国渤海湾地区的红海滩,摄影师@周昫光)
而过去的十几年间
填海造陆,港口建设
导致大量湿地消失
人工海岸线不断增加
候鸟迁飞的“咽喉”被逐渐扼住
(渤海湾1986-2014年的海岸线变化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不止如此
盗猎屠杀,豢养驯化
一幕幕悲剧不断上演
更大的深渊张开巨口
这些不羁的灵魂飞向其中
发出刺耳的尖叫
(牧民驯鹰,拍摄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根据2021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我国分布的55种鹰形目、12种隼形目和32种鸮形目鸟类均为国家二级及以上保护野生动物,禁止猎捕、买卖,未经特别许可不得擅自饲养。摄影师@阿康)
天空之王的命运
就这样
在生存角逐中
(打斗的白腹鹞,学名:Circus spilonotus,拍摄于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师@徐永春)
在戎马生涯中
(金雕捕猎,摄影师@冯江)
在惊涛骇浪中
(击浪的黑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断沉浮
成王之路
注定无法平凡
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
老年林雕盘旋在空中
它眷恋地望向大地
(盘旋的林雕,学名:Ictinaetus malaiensis,拍摄于湖南省湘潭市法华山,摄影师@戴宇晨)
风中闪烁着泪光
那是王者的最后诉说
我此生
傲骨嶙峋,桀骜不驯
千帆阅尽,不坠青云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刘雪菁
设计:张琪
图片:张钊海
地图:陈志浩
审校:李楚阳 唐文俊
头图、封面摄影师:视觉中国&Gin
审核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张正旺
【参考文献】
[1]李湘涛. 中国猛禽[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刘阳, 陈水华.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3]郑光美.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3.
[4]郑光美. 鸟类学(第二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刘凌云, 郑光美.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Plochocki J H, Segev T, Grow W, Hall M I. Extraocular muscle architecture in hawks and owls[J]. Vet Ophthalmol, 2018, 21(6): 595-600.
[7]李晗, 段海滨, 李淑宇. 猛禽视觉研究新进展[J]. 科技导报, 2018, 36(17): 52-67.
[8]赵国治, 段海滨. 仿鹰眼视觉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2017, 47(05): 514-523.
[9]Martin G R. What is binocular vision for? A birds' eye view[J]. Journal of Vision, 2009, 9(11): 14-14.
[10]Mikkola H. Owls of the world: a photographic guide[M]. A&C Black, 2013.
[11]Gu Z, Pan S, Lin Z, et al. Climate-driven flyway changes and memory-based long-distance migration[J]. Nature, 2021, 591(7849): 259-264.
[12]叶小敏, 丁静, 徐莹等. 渤海湾近30年海岸线变迁与分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 33(02): 56-62.
来源:
星球研究所.微信号
微信号:cwcawx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