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多次登上象山县南韭山列岛,对主岛及部分无人岛屿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桑科橙桑属的柘树与构棘无处不在,有的甚至形成较大的群落,成为岛屿上优势植物树种。
柘树与构棘这两种植物,相信很多人不认识,即使是打个照面也不一定能留下记忆,除非被它的硬刺扎一下,才会打量这种植物。在海岛上无处不在的构棘,有时会让你寸步难行,我们只好绕着它走,否则你只有挨刺的份。
一、认识柘树与构棘两种植物
柘树
柘树(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ière)是桑科橙桑属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有报道古树可达20余米;树皮灰褐色,小枝无毛,略具棱,有棘刺。
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偶为三裂,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表面深绿色,背面绿白色,无毛或被柔毛,侧脉4-6对。秋冬落叶变为黄色,也是色叶植物。
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具短总花梗;雄花有苞片2枚,附着于花被片上,花被片肉质4枚,雄蕊与花被片对生。
聚花果近球形,肉质,成熟时桔红色。刚摘下时果有白色乳液流出。解剖果实,果肉红色,有粘液,小核果卵圆形,成熟时褐色。果实可食,清甜。5-6月开花,6-7月结果,8-9月成熟,但在象山海边的柘树成熟较早,陆地上的成熟较慢,12月还可以看到挂在枝头的果实。
构棘
构棘(Maclura cochinchinensis(Lour.) Corner),为桑科橙桑属直立或攀援状灌木;树皮灰褐色,枝无毛,具粗壮弯曲(亦有不弯曲)无叶的腋生硬刺,刺长1厘米以上。几乎每个叶腋或分枝处生一个腋生刺。
叶革质,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全缘,先端钝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光滑,侧脉7-10对。
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具苞片的球形头状花序,每花具2-4个苞片。聚合果肉质,直径2-5厘米,成熟时橙红色,核果卵圆形,成熟时褐色,光滑。花期4-5月,果期6-8月。但象山多见9-10月成熟。
二、柘树与构棘树的名称
柘树
柘树,在古代即有记载,为宋《嘉祐本草》首载。明朝朱橚编撰的《救荒本草》亦记载为柘树。
《本草纲目(金陵本)》(宋《嘉》)·[释名]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柘宜山石,柞宜山阜。柘之。
[集解]宗奭曰︰柘木里有纹,亦可旋为器。其叶可饲蚕,曰柘蚕,然叶硬,不及桑叶。入药以无刺者良。
时珍曰︰处处山中有之。喜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浓,团而有尖。其叶饲蚕,取丝作琴瑟,清响胜常。《尔雅》所谓棘茧,即此蚕也。
《本草纲目(金陵本)》
先秦的《考工记》云︰弓人取材以柘为上。其实状如桑子,而圆粒如椒,名隹子(隹音锥)。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天子所服。这柘树的木材中间是呈现黄色的,在古代用柘树来制作染料,染出黄色的布料,专供皇帝制作龙袍之用,因此,柘树它被称作“帝王木”。
柘树主杆横切面,黄色纹理尽显。
据《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汉书·礼乐志》:“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柘浆,取甘柘汁以为饮也。”宋朱熹《食梨》诗:“卢橘谩劳夸夏熟,柘浆未许析朝酲。”这里的柘浆,估计就是柘果的浆汁。
《警世通言》载:柘因零落难重舞,莲为单开不并头。意思是柘树因为叶子零落而难以起舞,莲花因为单独开放而没有并头。而这里提到的“难以起舞”,是否与唐宋的《柘枝舞》的独舞有关不得而知。
敦煌壁画上的《柘枝舞》形像
构棘
构棘,在古代亦有之,但始于何时,也没有找到文献记载。
构棘的“构”会意:古字为“冓。从木,冓( góu)声。字本作“冓”,金文象屋架两面对构形。本义:架木造屋。
同本义:冓,交积材也。构,盖也。——《说文》。也有连结、交合的意思——秦楚之构而不离。——《战国策·秦策》。
构棘的“棘”会意:从二-朿( cì)。“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的灌木。本义:丛生的小枣树。
但构棘真正出名的并不是它的刺,而是它的根。它的根系非常发达,既长又粗,善于游走,石头都挡不了它的前进道路,所以药用名响亮:穿破石。它还有一个名称叫“葨芝”,如何得名没有深究。
构棘的根茎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三、柘树与构棘两者的区别
两者相同之处:
柘树与构棘都是桑科橙桑属植物;两者树皮均为灰褐色;枝条均具硬刺,叶子无毛;两者均是聚合果,但构棘的果稍比构树的果小。
两者不同之处:
柘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山区可长到7米以上;构棘,为常绿直立或攀援状灌木,一般都不太高,在海岛上基本在1米上下。如果把两者大小进行比喻的话,柘树为兄,构棘只能为弟了。
柘树的棘刺较短且尖锐,多见于老枝条上,嫩枝上很少见棘刺;构棘的棘刺较长,稍弯曲,多密集生于当年生枝条上,棘刺一直宿存至脱落,故看到构棘满树荆刺似的。
柘树的叶为薄革质(稍纸质),叶片大而宽,偶为三裂,长约5-14厘米,宽3-6厘米;构棘的叶为革质,长约3-8厘米,宽2-2.5厘米,即只有柘树叶的二分之一或更小。
四、柘树与构棘的功用
柘树产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各省区。生于海拔500-1500(-2200)米,阳光充足的山地或林缘。但在象山多产于海拔30-200米之间的海岸山坡或山地,尤喜路边。
构棘产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的亚热带地区。多生于村庄附近或荒野。在象山多见于海拔20-600米的山坡、林间等地带,在无人海岛形成优势群落。
柘树与构棘,适应性强,再生能力强,根系发达,是治理恶劣土地条件,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先锋树种。特别适合荒岛或荒滩或荒地种植。也适合做绿蓠或庭园绿植。
柘树与构棘的茎皮纤维可以造纸;根皮药用;嫩叶可以养幼蚕;果可生食或酿酒;木材心部黄色,质坚硬细致,可以作家具用。木材煮汁可作染料,茎皮及根皮药用,称“黄龙脱壳”。
现正值柘树与构棘果实成熟季节,大家如果遇到不妨摘一些品尝,丰富一下自己的味蕾,感受一下野生水果的味道。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