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生物制造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我国对生物制造的高度重视。
生物制造产业一头连着国家大计,一头连着民生经济,是各地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着力点,也是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又一重要抓手。
如何将生物制造打造成“新增长引擎”,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方各企业都在加紧探索,加速上“新”。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生物制造前景广阔
“从定义概念来讲,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利用酶、微生物细胞,结合化学工程技术进行目标产品的加工过程,包括生物基材料、化学品和生物能源等。它加工的产品既包括大吨位运输燃料、中等吨位化学品材料,还包括较小吨位食品资料、非常小的精细化学品、疫苗等。从经济发展维度来讲,生物制造则是将生物技术创新产品推向商业规模的引擎,是生物经济的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谭天伟认为,从发展趋势和重要性来看,生物经济将有望带来第四次产业革命。根据经济合作组织预测,生物制造业到2030年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全球工业生产总值的35%。
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教授陈国强认为,生物制造是生物基础研究、分子改造技术和工业制造技术的结合。“生物制造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增强了我们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和发展的决心与信念。”陈国强说。
陈国强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为生物制造从业者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也激发了从业者思考如何将生物制造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医疗健康、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以实现技术的产业化落地,达到更好的社会效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应汉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生物制造将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业态的出现,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生物制造具有原料可再生、过程清洁高效等特征,可从根本上改变化工、医药、能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高度依赖化石原料,减少工业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物质财富的绿色增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资源有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生物制造技术是缓解能源资源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案。”应汉杰说。
政策层面也高度重视生物制造发展,《“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生物制造作为生物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赛迪研究院的调查,近年来,我国生物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快速增长,培育形成一批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形成一批细分领域特色产业集聚区。
各地加快布局生物制造产业
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生物制造或生物经济的专门政策,更新国家与地区生物经济发展战略,细致制定生物制造发展路线图和行动计划。
例如2022年9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旨在推动美国生物技术生产和研究的行政命令。据美国媒体报道,该命令的目标是促进美国在制药、农业、塑料和能源等行业的本土制造能力。2023年3月22日,美国又发布了《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明确目标》,目标是在20年内通过可持续和具有成本效益的生物制造方式生产满足美国对于化学品至少30%的需求。
欧盟也在生物制造领域制定了目标,根据欧盟《工业生物技术远景规划》,2030年欧盟生物基原料将替代6%~12%化工原料、30%~60%精细化学品;2050年欧盟将在航空领域全部使用可持续生物航煤。
在亚洲,日本经产省2021年2月发布的《生物技术驱动的第五次工业革命报告》,将智能细胞和生物制品列为生物经济领域优先发展方向。
我国也在国家层面加速布局生物制造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是我国首部聚焦生物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其中提出:“充分发挥我国生物经济发展优势,推动生物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有序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另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支持了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牵头通过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
在地方层面,从2021年开始,全国各地生物制造产业相关政策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从各地的布局重点领域与产业来看,也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例如,上海市政府要求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消费品、能源和环保五大领域进行产业转化与应用。深圳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扶持政策,明确连续3年安排4亿元财政资金进行产业扶持。比如,合成生物企业可以共享创新中心的一些实验设备,进行科学研究,解决了企业初期固定资产投入的成本难题。杭州则计划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材料、医疗美容、化妆品等未来赛道,引导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发展。
各地政府纷纷“出招”,发布相关政策,聚焦自身优势,从集群培育、配套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资金扶持等多角度出发,全方位支持产业发展。
生物制造企业加速“上新”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生物制造细分行业门类逐步增多,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快速增长,形成一批细分领域特色产业集聚区,也涌现了一批生物医药、化工、材料、食品领域的企业。
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生物制造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
据丁列明介绍,贝达药业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型民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努力打破进口药垄断,在生物医药领域实现自给自强。
“我们成功研发上市的5款新药,都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我们还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快推进创新药国外临床研究及上市,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和增进民生福祉多作新贡献。” 丁列明说。
湖北安琪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熊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建议加快培育壮大微生物蛋白产业,加大对微生物蛋白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先进制造业发展、核心技术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或省部级微生物蛋白研究平台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引导、鼓励、规范、支持产业发展。完善微生物蛋白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新菌种微生物蛋白的法规审批进度,完善市场准入政策,加强微生物蛋白宣传、推广与应用。
目前,虽然发展态势喜人,但我国生物制造产业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从产业规模看,我国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仅2.4%,低于美、欧、日的11%、6.2%、3.2%,在工业经济占比有待提高;从产业结构看,中高端配料及装备供给能力不足,部分关键原配料及装备依赖进口,如工业核心菌种、酶制剂等核心原配料对外依存度较高。
“生物制造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的产业应用,将对代替传统化工制造、推动绿色生物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合成生物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产、学、研、用等各个方面联合起来,共同打通各个链条的制约因素,让更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中走出来,让创新科技真正赋能产业发展。”陈国强表示。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