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库
 
首页 > 政府生物多样性 > 综合动态

我的中国“新” | 有一种美叫新绿美

媒体:广州日报  作者:何钻莹、杜娟
专业号:海珠湿地 2024/10/9 16:18:13

广州城央,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最美绿心。现如今水清岸绿、鹭鸟翩跹的景象是十余年来修复的结果,这离不开一群湿地修复工程师经年累月的摸索与努力。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公布了134个绿色职业,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技术人员册上有名。实际上,在海珠湿地工程师范存祥看来,修复湿地的工作更多时候做的是“减法”,“要尊重客观规律,找到本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动力,让它发挥作用。”

湿地修复工程师:我要把更多物种引到湿地来

站在大自然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进入海珠湿地开展湿地修复之前,我在水务系统工作,主要负责水务设施运营等,这份工作更多需要站在人的角度思考。

而进行湿地修复,最先要做的是抛开人的视角,尽可能站在大自然的角度考虑。海珠湿地的前身是万亩果园,主要有荔枝、龙眼、黄皮等。这些是果树,供给人类能量。

一旦换一个角度,这些果树在大自然中供给能力并不强大。比如荔枝,它对于人来说是岭南佳果,但其实自然界里很少有动物能吃到荔枝。鸟类就吃不到,因为荔枝的壳太硬了,很多时候只有等荔枝掉落腐烂后才慢慢被大自然所利用。

修复湿地,我们最初想到要恢复湿地的生态多样性,那就先要增加系统里的植物群落,它们能为自然界更多伙伴提供能量,从而吸引更多物种到来。

在果园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恢复乡土性树种,另一方面要增加珍稀濒危物种。前者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在果农管养果园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果树中间长出杂树苗,为了保护果树,果农就会将杂树苗拔掉。而湿地修复人员要做的,仅仅是省去这个动作,减少干预这些杂树苗,让它们自由竞争。

而对于珍稀濒危的树种,则要人为引入。比如海珠湿地就根据省市推荐的濒危树种名录,种植了广东含笑、香樟、花榈木等植物。这项工作刚刚起步,在它们生长过程中,仍会受到像薇甘菊、白花鬼针草等外来入侵植物威胁,我们需要辅助它们生长,定期带团队去清理入侵植物。

图源:海珠湿地

湿地修复过程中“失败是常态”

从前在水务系统工作,有具体的方案和步骤,按部就班大多问题都能顺利解决。但做湿地修复却不是这样,很难说有一个必然的成效,失败是常态。

最初在开展湿地修复时,有专家建议种植红树植物。当时的考虑是海珠湿地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出海口,是潮间带位置。从理论上来说,种植红树植物没有问题。我们就带着团队在湿地开辟了一片土地种植。但长了几年之后,我发现红树植物在湿地长得并不好。它们也能活,但是不像本地树种长得那么好。后来,我们和专家一起调研,发现我们这边水域离入海口还有一定距离,盐度不足,不是红树植物的理想生境。

又比如,此前湿地准备开展林下改良工程。我听到一位来自云南的专家介绍三叶草。当时,他说到这款草能与根瘤菌共生,有明显的固氮效果,是植物天然的养料,在林下种植一定的面积就能给果树自动施肥。我们就在果林下试验种植三叶草。开始的那段时间,草长得不错。但一年之后,草就活不下去了。第二年得复种,如此花费的功夫并不比施肥少,方案似乎不那么可行。我就去对比和研究,发现可能是管养的方式以及气候、土壤等原因,让三叶草在湿地生长的效果达不到预期。

这样的尝试挺有意思的,失败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做了十余年的湿地修复,我现在面对失败变得更耐心,也更乐观。

“生态鸟岛”是大自然给的惊喜

乐观来自大自然给的惊喜。大自然远比人类想象的强大、温柔许多,有时候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但是会给我意外惊喜。

湿地现在的明星观景点“生态鸟岛”就是大自然给的惊喜。最初要恢复生物多样性,我们就想要引鸟。当时,湿地联动了外部的专家对鸟岛进行了设计,计划要在岛上种大概十种树木,相互搭配,形成群落,吸引小白鹭。最初,在岛上种植了榕树、落羽杉等,但过了一段时间,很多小树苗倒下了。然而,在小树苗中间又生出了一些构树。后来,慢慢长起来之后,构树挤占了好多人工栽培树木的生存空间,很多树都活不下去了,除了榕树。之后,构树、榕树慢慢成长,形成了一个绿岛的模样,吸引了很多苍鹭飞来搭窝。起初,我们想用其他树构建一个群落,但是大自然选择了另一种树,也呈现出我们想要的效果。

我有时候琢磨,是不是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呢?原来的十种树高低搭配,形成群落,是在实验室里的模型;而真正到了野外,会受到风雨等原因干扰,大自然选择了另一个模型,而且很靠谱。

类似的惊喜还有很多。此前,我们发现海珠湖的非洲鲫鱼入侵的情况比较严重,就去捞走一些非洲鲫鱼,但抑制效果并不明显。后来,我们干脆在水边种植一些适合本地鱼吃的草,让本地鱼的食物多一点。之后,果然发现本地的物种繁殖多了,自动就抑制了非洲鲫鱼的数量增长。

我慢慢明白,对于湿地修复来说,人类能做的其实很少,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你要尊重客观规律,找到本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动力,让它发挥作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

▌向“新”之路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水花城”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广州“城央绿心”。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树木葱茏,绿意满城;蓝天白云,碧水绕城;步道千里,穿山连城……近年来,广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清新的空气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广州蓝”已经成为广州的城市新名片。2017年,广州市细颗粒物(PM2.5)首次达到国家标准,浓度由5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5微克/立方米,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及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常住人口超千万的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PM2.5达标的城市;2023年,广州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继续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AQI达标率)90.4%,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

珠江穿城而过,上百条河涌汇入其中。水是广州城市的灵魂。近年来,随着水环境不断改善,广州治水成效加速释放:2019年底,纳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河涌全部消除黑臭;2023年10月,广州“母亲河”——流溪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4年1—5月,全市20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为历史最优;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建设碧道1242公里,一条条在城市中蜿蜒穿梭的碧道无论设计和建设都独具匠心、彰显特色,成为市民的休闲地、亲水地。

向高而攀,广州不断提高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的能力和水平。广州以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为契机,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统领,立足全市生态资源禀赋,坚持标高追求、岭南特色、系统推进、共建共享,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全运会城市品质提升、“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聚焦五个示范样板,建设绿美广州、低碳广州、山水广州,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水花城”。(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广州日报》2024年9月30日T4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杜娟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阅读 1012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